近年来,新泰市科技局聚力聚焦主体培育、平台建设、要素集聚、服务提升四项重点,着力释放创新活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新泰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人民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中居34位。
一、实施“三个三”工程,着力培强创新主体
针对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和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活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实施“五个一批“计划、“252”科技企业培育行动,5年内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领军企业20家。
一是“三个强化”正向激励。强化政策保障、物质奖励、表彰激励,出台政策文件11项,对企业引进人才、设立创新平台、取得科技成果等17个要素给予财政扶持。设立人才工作、招才引智、自主创新3个千万元专项工作资金,研发补助在省基础上再增加5%。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隆重表彰各类创新企业、成果、团队和人才。
二是“三百项目”突破引领。实施以100项关键技术研发、100项急需成果转化、100个科研团队支持为内容的“三百项目”突破。通过重点扶持、资金支持、项目申报,推动企业创获科技成果386项,承担计划项目87项、经费2.82亿元。2019年,润德生物“生物催化合成氨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四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支持。
三是“三大计划”分类培育。实施递进培育,对一般企业实施“雏鹰”计划、对科技型企业实施“助飞”计划、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头雁”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工作辅导、资源倾斜等措施,推动企业递进发展。新泰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86家,管理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2019年新认定20家。
二、优化“六个一”“4+N”体系布局,着力建设创新平台
按照“顶层设计、全域布局、重点推进”的原则,构建“六个一”平台体系,建设“4+N”创新高地。市里成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挥部,实行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平台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建设。2019年确定的中关村信息谷小镇客厅、山大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个项目顺利实施。
“六个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办、高校支撑、市场化运作”思路,探索高校+政府、高校+政府+企业、企业+高校、企业+专家四种模式,建成生物化工等12家产业研究院,引进各类创新团队56个,实施成果转化106项。二是一个园区一个孵化器。以启迪之星综合孵化器为“1”个核心,结合园区布局建设“N”个专业孵化器,构建“1+N”孵化网络,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5家,助推新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矿山设备再制造示范基地、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制造基地。三是一个企业一个技术中心。采取自建、共建、异地建等措施,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分类管理、分层培育,新泰市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的小企业设立技术中心。
“4+N”科技创新高地。“4”,就是按照创新链建设东、西、南、北四大科创小镇,打造创新创业高地。“N”,就是按照产业链建设N个创新支撑平台,通过与大院大所名院名校合作,共同搭建高端科技合作平台,相继建设中关村信息谷、泰安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大学新泰材料创新中心、山东大学新泰工业技术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发展研究院,正在推进与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大学的合作。
三、破解“三大瓶颈”,着力集聚创新要素
坚持把破解“人才、技术、资金”瓶颈、补齐短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提供保障。
一是集聚人才要素。采取筑巢引凤、引巢借凤、技术联姻、“梧桐树栽在凤凰身边”等方式,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余人。聘请15位专家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选聘引进102名专家兼任乡镇、部门、企业科技副职,参与研发项目143项、联合申请专利128项、参与建设科技平台89个。
二是集聚技术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平台、攻关项目、扶持政策等载体,形成多主体、多要素参与技术转移转化的局面。长效开展科技合作“月月行”等活动,每年组织精准对接10次以上;联合企业、学会、协会先后举办中国起重机械技术学术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新泰LED显示高峰论坛等12场次, 100余项技术成果在我市推广应用。
三是集聚资金要素。统筹财政、基金、社会、银行等资金,支持扶持科技创新,财政设立1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引进20亿元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等基金5支;与邮储银行、泰安商行等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扶持各类研发、成果转化项目120余项。
四、夯实“三大保障”,着力提升创新服务
一是建设“硬核”科技管理队伍。县乡机构改革中,新泰市科技局明确12个行政编制、9个事业编制,比改革前增加3个事业编制;乡镇在社会事务办设立科技科。制定“有争先意识、有过硬本领、有创新精神、有敬业作风”的“四有”科技管理干部标准,凝练提出以“尚德、尚学、尚进”局训和“求实、求新、求效”局风为内容的机关文化,着力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二是搭建“O2O”服务体系。线下,借助启迪之星孵化器,引进法律、财会等机构,开展专业化服务。线上,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网站、开发“新泰科技通”手机APP,实现“创新即时通,服务零距离”。每年,通过平台共推送各类科技信息、政策、技术3000余条,服务创新主体1万余人次。
三是擦亮“我用心,你创新”服务品牌。打造“我用心,你创新”服务品牌,每年印制科技政策汇编、申报指南,举办政策解读会、专题培训会、成果项目推介会。实施“323”企业联系制度,开展科技工作辅导、科技创新沙龙等系列活动,送政策、解难题、帮提升,实现科技工作由被动工作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政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