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科技动态>市外动态
江南大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1-08 14:51

江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第一届功能食品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

江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研工作转型,强化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加强战略布局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科研应用社会、科研服务国家的良性机制,学校科研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江南大学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南大学近年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和科技工作方针,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双向赋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江南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研工作转型,强化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加强战略布局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科研应用社会、科研服务国家的良性机制,学校科研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打通 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如何打通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江南大学开展系列举措,多管齐下破解这一难题。

提升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校内协同,将知识产权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形成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企业等开展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开展重大基础核心专利布局,培育一批以产业化为导向的高价值专利及其组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建设。

通过引育结合打造一支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以及通过加强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设,形成长效运营机制,实现学校专利运营能力、专利转化实施率显著提升。

创新技术转移模式,释放成果转化活力。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释放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学校建立了统筹、协调、激励、高效的科研创新平台管理体系。创新发展转化机构模式,紧抓重点学科、重点平台和重点人才,通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加强高校与企业点对点的合作;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推动以高校为点、以技术转化的整个过程为线,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变为企业生产力的合作;优化并提升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分中心、地方研究院(所)的布局和质量,实现了优势学科对应产业聚集地全覆盖和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围绕无锡发展战略需求,组建江南大学无锡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无锡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科技创新领军城市。

探索 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

在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江南大学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探索出传统技术转移模式与创新技术转移模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多途径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执行部门。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学校成立了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专职负责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建设。产研院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主线的理念,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整合全校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区合作”,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力争成为学校原始创新的引擎、产业融合的媒介、资源汇聚的平台、成果转化的摇篮,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创新驱动服务产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平台管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面向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结合优势学科和地方特色产业,根据技术转移辐射范围,学校在全国各地设立地方研究院(所)、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等各类平台,并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平台日常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了一支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技术转移分中心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平台绩效考核管理方面,分为建设期和运行期考核,每年底对照指标完成情况,由产研院与平台所在地职能部门联合进行年终考核,合同期满后进行运行情况评估考核。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专利作价入股取得突破。根据江南大学专利技术转化管理办法,对于学校作价投资入股的专利技术,由成果完成人代表学校与投资企业洽商专利作价投资事宜,协商确定投资方案,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先奖后投”模式,将95%专利权给予成果完成人赋权奖励,学校持有专利技术5%的权益可采取作价入股或现金收益形式实现。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项目合作,以点带面,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的校企联合研发平台。为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产业的服务对接,提高学校服务行业企业的水平、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校在校内设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与科研团队共同派出人员进驻,成立产业协同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成果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现已有2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入驻。

拓宽转化渠道,构建立体化推广模式。学校定期征集科技成果,分类编制成果汇编和指南。与国内多家科技服务机构达成转化服务协议,拓宽了学校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先后加入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等,对学校搭建技术转移平台、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服务形式,保证技术转移工作质量。为提高学校科技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提升学校对外科技服务的形象和影响,学校制定了科技服务客户满意度调查制度,近5年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科技服务各项工作综合满意度、科研能力或成果的满意度较高,90%以上回访企业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学校整体科技服务质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收获 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作为重大发展机遇,持续巩固和拓展学校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布局具有发展潜力的前沿领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发挥轻工特色优势,强化基础学科对新工科、食品与健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多年来的创新实践,让江南大学的科研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转化应用中实现创新价值。

横向经费稳步增长,产学研呈现深度融合。近五年,通过技术转移促成横向科研经费到账十数亿元,横向科研经费与项目总量均大幅增长,横向科研的千万级项目实现新突破。2019年横向科研经费约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50%,形成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互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之势。近五年,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签订1500余项科技服务项目,合同金额近5亿元,直接服务1000家企事业单位,覆盖智能制造、纺织、物联网、食品工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技术转移平台日益壮大,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

专利质量逐步提升,专利转化成效显著。2020年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2021年入选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协同创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学校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42家,实现优势学科对应产业聚集地全覆盖,建立(包括筹建)地方研究院所9个,实现优势学科对应产业重点聚集区深度融合。21个知名和大型企业、23个协同创新实验室单元入驻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建在学校,企业出题教授作答,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服务企业。以协同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学校产学研合作频出硕果。首次发现且成功鉴定的浓香型白酒酿造的主体己酸菌新种,从科学层面进一步揭秘了白酒的香醇基因,为白酒产业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赋予强大创新动能。深化市校共建合作,与无锡市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学校产学研工作再添活力。(图文及数据来源:江南大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